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儿子因两分之差落榜清华建筑系,母亲复查考卷

来源:试题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24 07:5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50年,一个小伙子因为两分之差落榜,无缘清华建筑系,他的母亲难以置信,亲自到清华对他的考卷进行了复查。 最终在卷上意外发现11个大字,这才得知儿子的落榜原因。 那么考卷

1950年,一个小伙子因为两分之差落榜,无缘清华建筑系,他的母亲难以置信,亲自到清华对他的考卷进行了复查。

最终在卷上意外发现11个大字,这才得知儿子的落榜原因。

那么考卷上的11个字究竟是什么?母子二人又是谁呢?

从才女到母亲

这位母亲就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人们除了赞叹她的才华之外,最关注的莫过于她的感情,毕竟喜欢这位才女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有“再别康桥”的徐志摩,也有写下《论道》和《知识论》的金岳霖。

但她最终选择了冷静稳重的梁思成,还与他共同生下了两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梁再冰和梁从诫。

自此,才女沾上了烟火气,成为了孜孜不倦教导孩子的母亲。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在清华建筑系工作,两人工作也都相当繁忙,但不管在忙林徽因,始终没有忘记儿女的功课。

一有时间就会给他们念念古诗词、讲一些建筑学知识,她非常希望自己的一对儿女以后也能走上建筑的道路。

在林徽因的教导下,梁再冰和梁从诫的成绩都非常优异,也先后迎来了自己的高考。

只是令人诧异的是,梁再冰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能考上清华建筑系,而梁再冰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建筑学兴致缺缺。

因此她最终选择进入北京大学就读西语系,后来成为了一名新华社记者。

虽然这让林徽因有些苦恼,但是她也没有强求,反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儿子梁从诫的身上。

很快轮到梁从诫高考了,而以梁从诫平时的成绩来看,考上清华建筑系可谓是绰绰有余。

因此林徽因和梁思成几乎都已经准备好了,替儿子办入学手续,可是高考成绩下来后,一家人却傻了眼。

梁从诫的成绩比录取分数线低了两分!

林徽因和梁思成百思不得其解,找儿子梁从诫沟通也没有答案,最终林徽因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儿子的试卷。

试卷上的11个字

由于林徽因本就在清华工作,再加上复阅试卷的要求并不过分,所以她很快就拿到了儿子的试卷,反复核对后,林徽因有些丧气。

因为按照卷面成绩来看,老师批阅的没有问题,梁从诫的分数的确达不到标准。

可就在林徽因决定回家的时候,她却意外在装订线内看到了11个大字,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梁从诫竟然和姐姐梁再冰一样,根本就不想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

那么既然梁从诫不喜欢建筑,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反而选择参加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梁从诫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

要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就连我国国徽深化方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由他二人设计的。

在清华建筑系执教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在建筑学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他们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这也符合“子承父志”的理念。

可偏偏梁从诫和姐姐梁再冰一样,对于建筑学的兴趣非常寡淡。

相对而言,他对历史的兴趣就要浓厚得多,一直以来他的心愿就是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只不过生在那样的家庭中,他实在无法与父母开口罢了。

倘若是一般人,这个时候要么是心情悲哀、沉浸于后继无人的苦楚,要么是愤怒,不理解这种离经叛道的选择。

但是林徽因毕竟不是一般人,她是民国第一才女,是一个通透恬静的女子,在明白了儿子的志向之后,她最终选择不加以干涉,让儿子复读一年。

最终梁从诫考上了心仪的北京大学历史系。

从自由与兴趣中开出的花儿

事实证明,林徽因的选择是正确的,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

1954年,梁从诫顺利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由于师从陈翰笙,攻读了几年的世界史,因此他毕业后被云南大学邀请,担任历史系讲师一职,4年后他正式被聘请为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

1962年他回到北京,在国际关系研究所里从事世界史研究。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zonghexinwen/2022/0224/2031.html



上一篇: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
下一篇:只差2分进清华,母亲不甘心申请复查试卷,看到

试题与研究投稿 | 试题与研究编辑部| 试题与研究版面费 | 试题与研究论文发表 | 试题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试题与研究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