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儿子因两分之差落榜清华建筑系,母亲复查考卷(3)

来源:试题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24 07:5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那倒也不尽然,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首先,很多人都为林徽因的子女考不上清华建筑系,而感觉到惊诧,实际上大可不必

那倒也不尽然,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首先,很多人都为林徽因的子女考不上清华建筑系,而感觉到惊诧,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

牛顿、爱因斯坦的人的孩子也不是像他们一样出名的物理学家,而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后代,写起诗来也不一定比其他人造诣深厚。

从这个角度看。梁再冰、梁从诫等人考不上清华建筑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其次,这个故事有两个致命的漏洞,在逻辑上就不能自洽。

第一,梁从诫考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那两年,恰好是清华放弃独立招生院系自己制定标准以及考试招生分类别科目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那段时间里,建筑系和历史系的分数是一样的,梁从诫考建筑系差两分,那么考历史系同样也差两分。

这证明梁从诫并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抗议才少考两分的,而是综合实力和发挥等等因素来看,他当时的确没能够到历史系的门槛。

这种独特的招生方式,直到1952年,我国教育部门下发了《关于1952年全国高考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才正式被废除。

而自那个时候起各个专业招生分数才有所差异,也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文科和理科。

至于某些朋友认为,梁从诫是喜欢北大,而不喜欢清华,因此才故意少考了两分,倒也大可不必。

先不说当时的考试科目,包含国文,政治历史这三项,根本就难以控分。

如果真的是想表达抗议,梁从诫完全可以在参加清华招生前跟父母说清楚,大可不必参加清华招生。

第二,自科举制度起,考试就有一项规则,“匿名判卷”。

也就是说考生不能够在考卷内做记号,尤其是在试卷密封线内,是绝对不能写下跟答题无关的内容的。

一旦批卷完成后,老师发现试卷上出现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最大的可能性是直接将考卷作废。

而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清华大学老师,在这件事情上不可能没跟梁从诫讲清楚,梁从诫也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林徽因要求的事后复查试卷,反倒是符合当时的规则的。

综上所述,梁从诫高考比清华招生分数线低两分的事情应当属实。

可是他在卷子上写下11个大字,让林徽因在复查卷子后看到这句话改变想法的故事,则可能是后人所杜撰的。

而之所以杜撰这么个故事也很简单。

一是为了告诉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是给大家的茶余饭后增加一点谈资。

那为什么主人公是林徽因一家,谁让林徽因是才色兼备的民国第一才女呢?恐怕编故事的人也是想蹭蹭热度。

至于这个故事为何能流传下来,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一方面是这个故事的确有教育意义,故事虽假,但是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真的。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乐于看到仙女沾上几分烟火气,毕竟那个执笔纵墨,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女子,实在是太清绝出尘了,让人难以靠近,而一个为了儿子去清华查分的母亲就不一样了,距离要被拉近的多。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zonghexinwen/2022/0224/2031.html



上一篇:清末最后一名状元的试卷,字迹堪比印刷体,远
下一篇:只差2分进清华,母亲不甘心申请复查试卷,看到

试题与研究投稿 | 试题与研究编辑部| 试题与研究版面费 | 试题与研究论文发表 | 试题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试题与研究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