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与对策<sup>**</sup> ——(5)

来源:试题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13:3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8]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39-42. [9]肖正德.“减负”背景下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

[8]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39-42.

[9]肖正德.“减负”背景下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4):50-55.

[10]廖苗,沈虹弛,李树民.以科学精神素养为导向的灾害地理教育——以“地震灾害”主题学习为例[J].地理教学,2019(13):45-48.

随着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地理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地理教育目标已不再是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考地理试题在不同程度上渗透着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教育发展必然的价值取向[1]。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在情境设计、设问角度、关键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反映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突出对地理思维品质、学科素养的考查[2][3]。这对考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也并不缺乏对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等能力的考查,即科学精神[4]。科学精神是影响考生答题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科学精神的视角分析2019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探索其特点与规律,以期为学生备考、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一、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Ⅱ、Ⅲ卷,地理试题共3份,45道题。该高考地理试题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代表性较强,故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数据。1.科学精神的内涵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于2016年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科学精神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其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方面。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本文对科学精神进行编码,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表1 科学精神编码内容 代码内容代码理性思维 A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A1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A2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A3 B1 B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B2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B3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C1勇于探究 C 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C2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C3具有问题意识。批判质疑2.试题分析本文对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文本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对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进行统计,得到了科学精神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分布(见表2)。如果地理试题同时蕴含了多种科学精神,本文仅对主要的科学精神给予统计。表2 科学精神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分布序号 数据来源及类型 科学精神 序号 数据来源及类型 科学精神1卷Ⅰ第1题 选择题 A2 A3 24 卷Ⅲ第2题 选择题 A2 2卷Ⅰ第2题 选择题 A2 B3 25 卷Ⅲ第3题 选择题 A2 3卷Ⅰ第3题 选择题 A2 26 卷Ⅲ第4题 选择题 B3 4卷Ⅰ第4题 选择题 A2 27 卷Ⅲ第5题 选择题 A2 B1 B3 5卷Ⅰ第5题 选择题 A2 B3 28 卷Ⅲ第6题 选择题 A1 A3 B3 6卷Ⅰ第6题 选择题 A2 29 卷Ⅲ第7题 选择题 A2 7卷Ⅰ第7题 选择题 A2 30 卷Ⅲ第8题 选择题 B3 8卷Ⅰ第8题 选择题 B3 31 卷Ⅲ第9题 选择题 A2 9卷Ⅰ第9题 选择题 A1 32 卷Ⅲ第10题 选择题 A2 B3 10 卷Ⅰ第10题 选择题 A2 A3 B3 C1 33 卷Ⅲ第11题 选择题 A1 11 卷Ⅰ第11题 选择题 A2 B3 34 卷Ⅰ第36题 主观题 A2 B1 B3 12 卷Ⅱ第1题 选择题 A2 35 卷Ⅱ第36题 主观题 A2 A3 13 卷Ⅱ第2题 选择题 A2 B3 36 卷Ⅲ第36题 主观题 A2 B3 14 卷Ⅱ第3题 选择题 A2 37 卷Ⅰ第37题 主观题 A1 A2 15 卷Ⅱ第4题 选择题 A2 38 卷Ⅱ第37题 主观题 A2 B1 B3 16 卷Ⅱ第5题 选择题 A2 39 卷Ⅲ第37题 主观题 A2 A3 B3 17 卷Ⅱ第6题 选择题 A2 40 卷Ⅰ第43题 主观题 A2 B3 18 卷Ⅱ第7题 选择题 A1 A2 41 卷Ⅱ第43题 主观题 A2 19 卷Ⅱ第8题 选择题 A1 A2 42 卷Ⅲ第42题 主观题 A2 A3 20 卷Ⅱ第9题 选择题 A2 43 卷Ⅰ第44题 主观题 A2 B3 21 卷Ⅱ第10题 选择题 A2 B3 44 卷Ⅱ第44题 主观题 A2 22 卷Ⅱ第11题 选择题 B1 B3 45 卷Ⅲ第43题 主观题 B3 23 卷Ⅲ第1题 选择题 A3根据表2数据显示,A2、B3的频数最多,分别为36和20。B2、C2和C3频数都为0,表明其不是地理试题重点考核的科学精神,但不代表该类科学精神在地理试题中没有体现。例如,B2(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这一科学精神在考试中普遍存在,这主要是由考试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因为考试具有相对封闭性,没有额外的资料和人员给予帮助,考生只能独立思考和判断,这是选拔考试的必要基础条件。因此,B2科学精神是在考试中的基础要求,并不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点。各类科学精神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频率分布如图1所示,因A2和B3是重点考核对象,本文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对A2和B3科学精神进行重点分析。图1 科学精神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频率关于A2科学精神的分析。高考地理试题通过判断事物、推测目的、观察事实、探究原因、论证影响等方式实现对科学精神的考查,具体例子如例1、例2、例3所示。例1:(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卷第1-3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第1题属于判断事物类型,判断“村村冒烟”是指代什么。材料的第一句明确了主语是“村办企业”,然后用“涌现”和“村村冒烟”描述其性质,表达了村办企业的空间布局这一宏观信息,并不涉及燃料、原料、产品等信息。这一判断在后面的材料中给予了论证,例如“抱团飞地”、“由县、镇统筹,整合……”等信息可以论证“村村冒烟”就指代村办企业的空间布局。判断事物类型的试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材料内容新颖,但并不抽象,只需把握好主题的中心思想即可,在考试中难度并不大。例2(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卷第6、7题):如图2所示为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7题。图2 东北某区域铁路线分布图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第6、7题分别属于观察事实、推测目的类型。第6题观察材料中的图形,图形中没有呈现出等高线和山脊线,所以无法判断铁路线与等高线、山脊线的关系,故排除选项A、C。图中给出了山峰的高度,铁路显然是从山麓到山峰的附近,故选项D也不符合题意。选项B可从图中归纳总结出来,为正确答案。此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其特点是:材料以图形为主,主要信息与图例具有很大相关性。至于第7题,推理过程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要进行区域定位,其次是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该地的工农业资源,最后是结合资源与铁路的相关性进行解答。该试题是基础知识与逻辑推理的高度融合,对学生的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例3(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Ⅱ卷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见图3),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图3 云南宾川地图该试题的第2、3小题分别属于论证影响、探究原因类型。第2小题主要是考查地形与气候的关系。由课本的基础知识可知,河谷地形涉及到山谷风,并影响到小气候的形成,再结合河谷所属区域的大气候,组合成该题的答案。大气候是: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气候是: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该题是论证影响类型,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探究原因类型。可以这样认为,宾川县河谷的干热气候特征是结果,从地形角度去探究其原因。第3小题是考查气候与水果种植的关系。气候就是水热条件,从水、热(热量、光照、日较差)等因素进行解答。热量: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光照和日较差: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该题是探究原因类型,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论证影响类型。该题理解为气候对水果种稙的影响。从做题的角度来看,论证影响、探究原因这两类题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主要是考查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该因果关系一般是基于课本基础知识,以现实情境作为材料,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应用能力。关于B3科学精神的分析。考查该科学精神的试题有如下特点:第一,分析事物的主要因素。例如,卷Ⅰ第10题“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卷Ⅲ第4、6、8、10题“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卷Ⅰ第43题“简述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该类试题的提问往往会出现“主要”、“首要”等关键词。要求学生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总结归纳出地理事物的主要因素。第二,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例如,由卷Ⅰ第2题答案选项设计形式可见,该题正确答案就是其中两个因素的组合。再例如卷Ⅱ第37题“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该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态度可以赞同或反对,但其阐述理由的角度会有所差异。第三,科学精神B3与A2相关性大。在考查B3的20道题中,有15题考查A2,A2在B3出现的概率高达75%。这主要是由地理学科性质决定的。地理是以自然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地理学科需要尊重事实并有实证意识,这就要求思维务必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二、高考地理考试策略本文基于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结合其所考查的科学精神,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理考试策略,主要有主题原则、分类原则和反向原则。原则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实际做题时应因人而异,灵活调节。本文通过举例说明各项原则,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主题原则:尊重地理事实和证据主题原则是指做题时应把握地理试题的中心思想和逻辑,体现了尊重地理事实和证据的科学精神。主题原则的理念是材料主题蕴含着答案,材料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因证据不足而无法判断,所以往往不是正确答案。从这个角度而言,主题原则也体现了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在例1中,第1题A、C、D所提及的燃料、原料和产品都不是题目材料的中心思想,所以正确答案选B。第2、3题也是一样的思想,材料中提及关键词有“用地”、“经济”和“统筹”,而其他选项的内容没有提及,也就是没有证据证明其真伪,故不能作为正确答案。由此可见,关键词是确定中心思想的有效途径。例4(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Ⅱ卷第6-8题):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在例4中,第6题也可以用关键词的方法对正确答案进行定位。问题中出现的“相间”正好与C选项中的“间隔”相对应,故选C。其实,该题的逻辑才是重点,比如第7、8题必须基于地理的科学理论才能进行推理,材料是通过关键词“对流”实现了与第7、8题的连接。在第7题中涉及积云出现的频率,这与对流有关,且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故答案选D。在第8题中,涉及的逻辑主线是:温度高-对流强-积云的云底高度高。故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温度低的时候。2.分类原则: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类原则是指做题时应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分类通常有宏观与微观、有利与不利、人文与自然等不同的视角。分类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普通存在,不同事物可以分类,同一事物也可以细分成不同类别。在例3中,题目要求从气候角度进行解答,因此可以从气候内部构成进行解剖,将气候分成“水”和“热”,然后基于“水”、“热”进行答题。在第2小题的答案中,涉及到“热”的内容有:“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涉及到“水”的内容有:“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而在第3小题中则是对“热”继续分类,热就涉及了“热量”、“光照”、“日较差”等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分类的质量决定了解答的质量。3.反向原则:辩证地解决问题反向原则是指做题时应思考地理事物在人类活动中的因果逻辑,辩证分析其不合理的部分,采取与现实相反的策略给予实施。反向原则是基于地理试题的问题导向而提出的。例5(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Ⅲ卷第43题):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在例5中,次生盐渍化的人为原因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涉及基本理论有“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答案:“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这与人为原因相对应,反映了人们当前不科学的活动,有必要采取反向的措施。答案:“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这与基本理论相对应,打破了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反向原则是解决措施类、建议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地理教学建议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深度教学能够实现深刻的知识解读、生活经验的联结、核心素养的培养[5]。高考改革不但注重考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也注重对生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更注重对理论与实践的内化吸收,这对地理知识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关于教学目的的新思考,它具有综合性、基础性、主体性和时代性等特征[6]。在教学中,务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完成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度教学的重要目标。变革教师传统的地理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地理理论与生活、活动、经验的融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拓宽教师、学生的学习与活动范围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2.抛弃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题海战术在各类备考中普遍存在,这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应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科学方法的教育[7]。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很多,不能简单地把“问题解决”教学异化为“题海战术”[8]。题海战术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危害甚大,不具有可持续性。设计典型性作业是抑制题海战术的有效途径[9]。科学精神影响着高考地理备考的质量。考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在地理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宏观上,考生需理性思考自身的地理复习战略是否合理,对前人的复习战略进行批判质疑,勇于探索适合自己的复习战略。微观上,学生应核实自己的复习重难点是否突出,并对照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地完善地理答题技巧。从这个角度而言,合理培养科学精神是地理复习行之有效的方法。3.关注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理解和处理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人地关系是重要突破口,在高考中往往以环境问题作为情境导入。这要求师生在地理教学中务必更多地关注人地矛盾,理解人地矛盾的起因、过程及危害,提出解决人地矛盾的方案。例如,以科学精神为导向对灾害地理进行教学[10]。开展以本土文化为背景的人地矛盾调查研究,连接地理教学与高考备考复习,融合项目式教学与深度教学,实现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参考文献:[1]邵英,史文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J].中国考试,2018(1):39-45.[2]教育部考试中心.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落实“五育并举”要求——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9(7):34-38.[3]教育部考试中心.构筑育人高地 着力素养考查——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7):36-39+44.[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58-65.[6]罗祖兵.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20-26.[7]张抗抗,胡扬洋.我国理科教学走出“题海战术”的思想之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57-59.[8]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39-42.[9]肖正德.“减负”背景下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4):50-55.[10]廖苗,沈虹弛,李树民.以科学精神素养为导向的灾害地理教育——以“地震灾害”主题学习为例[J].地理教学,2019(13):45-48.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qikandaodu/2020/0709/366.html



上一篇:小题更需要精致<sup>*</sup> ——以一道2019
下一篇:守正考纲 着眼能力 彰显素养 ——2019年高考

试题与研究投稿 | 试题与研究编辑部| 试题与研究版面费 | 试题与研究论文发表 | 试题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amp;copy; 20019-2020 试题与研究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