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梁从诫没考上清华,母亲林徽因复查试卷,在卷

来源:试题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0 14: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两周前,国家刚刚经历了高中生最重要的活动 ——高考。高考结束后,学生和家长都在为选择专业和学校而苦苦挣扎。家长们谈论的话题变成了“你是怎么考试的?” “你考了哪个学
两周前,国家刚刚经历了高中生最重要的活动——高考。高考结束后,学生和家长都在为选择专业和学校而苦苦挣扎。家长们谈论的话题变成了“你是怎么考试的?” “你考了哪个学校?” “什么专业?”和其他紧张的问题。部分学生计划继承父亲的事业,接受父母的安排报读学校和专业;而有些学生可以自己决定,申请他们想要学习的专业。

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真的。学生最好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学校。然而,不仅普通家庭在高考中会遇到困难,现代名人的家中也会遇到困难。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儿子,并没有如她所愿进入清华建筑系。发现真相后,她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1949年,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7岁的梁从杰正在家里准备考试。那个时候还没有高考。各大学沿袭民国传统,独立设题,以学校名义招生。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作为建筑师的儿子,梁从杰自然是顺着母亲的意愿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但他心中那小小的叛逆声音一直在抗议。他不愿在建筑的道路上跟随父母,而是想在历史上展示自己的野心。

他讲了当他年轻的时候。梁从杰还聪明的时候,林徽因并没有像其他妈妈那样,用慈祥的脸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林徽因从来不知道这一点,只给她的孩子们传授文学和深奥的哲理。梁从杰年轻时就接受了这种启蒙,思想上比同龄人成熟得多,看待问题也更加理性。他的心里没有幼稚的童话,只有诗集、散文集和素描图。
1938年,梁从杰上小学二年级。其他人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都在玩耍、嬉戏和玩乐,但他没有。他还依稀记得林徽因给姐弟俩念诗的情景。林徽因的情绪随处可见。整个人都沉浸在诗歌或凝重或悠扬的氛围中。她教梁从洁《唐隋使命不辱》,佩服唐隋的勇敢。或许正是在这个时候,梁从杰才领略了古人的魅力,热爱了历史。

在梁从杰那里才十岁 两岁时,一家人在李庄过着艰苦的生活。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打败林徽因。在整理建筑史资料的同时,她也不遗余力地教给孩子们。那段时间,她特别喜欢俄罗斯的文化和作品,尤其是屠格涅夫。她滔滔不绝地给梁从杰朗诵《猎人日记》,还向梁从杰复述了《米开朗基罗传》中的故事。米开朗基罗对艺术的热情,是他对建筑最直接的理解。
不过,这些年轻的梁从杰并没有在他的心中激起太大的波澜。也许他和建筑没有关系,或者他这辈子都无法热爱艺术。他一直关注历史,对历史情有独钟。他早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去历史系读大学。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理想,他在考试中动了手脚。一口气答完试卷后,他悄悄在试卷背面写了一句话。

这句话,让梁从杰跌出榜单。林徽因听说自己排名不及格,大吃一惊。因为她在梁从杰考试前就反复叮嘱,儿子也学习很努力,为什么考试不及格?令梁从杰没想到的是,林徽因直接找到了清华试卷,查看了自己的试卷。梁从杰完美地回答了前面的问题。直到最后,林徽因看到自己试卷的一角说:“我不喜欢建筑,我想学历史。”
说实话,林徽因看到的时候,应该有也是一个错误。但后来又被梁从杰的理想和坚持所感动。她决定支持她的儿子,而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和目标强加给梁从杰。梁从杰得到母亲的支持后,深受感动,决定走上学习历史的道路。为了考入北大历史系,他又学习了一年,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

如你所见,在梁从杰的成长过程中,林徽因付出了很多的爱。这些爱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她善于引导孩子,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兴趣和抱负。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育模式。在现代,这种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家庭环境中是很缺乏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家长们对孩子的分数和名次都非常渴望,有的甚至为了督促孩子学习而辞去工作陪伴。我们不能说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毕竟也是源于爱;但是这样的教育会产生不好而深远的影响,林徽因儿子的教育或许会给当代人带来一些启示。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zonghexinwen/2021/0720/1790.html



上一篇:钱学森做的试卷你见过吗?60多年前学霸的笔记,
下一篇:桔论|黄河战略出了一道考题:不是黄金水道,

试题与研究投稿 | 试题与研究编辑部| 试题与研究版面费 | 试题与研究论文发表 | 试题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试题与研究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